遊韓住發霉飯店「眼險瞎」《秘密花園》朝聖變調
冰箱霉垢房髒亂10多人過敏起疹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644525/IssueID/20110904
好扯 城堡飯店變鐵皮屋
5人花50萬遊英 旅行社拗「延伸建築」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654195/IssueID/20110908
我覺得這兩個新聞事件,共同的重點是:消費者不願意接受合理的團費以至於業者需要用這種"低於成本價"的方式來操作,消費者發現"支付金額與期待值有落差"的時候,所有的投訴,爆料,找媒體,找立委,一切都來了!
業者可以有公會或觀光局來要求品質水準,那誰來教導消費者在購買旅遊商品的時候會有認知:
"韓國物價已經比台灣高非常多,而且是世界前幾名"
"城堡酒店古蹟的可容納房數有限,入住城堡的價值是需要每晚XXX美金以上的代價"
這一類的最基本的消費經濟學呢?
一個平均物價已經和日本不相上下的韓國,台灣消費者願意接受五天日本套裝旅遊產品三萬元,甚至沒有到一定金額還會主動附和:
"日本就是那麼貴啊!一分錢一分貨"
即便如此,當日幣已經高漲到有如東京的新地標Tokyo Tree一樣高的時候,加上震後日本經濟蕭條,消費者還是普遍認為所支付的團費已經是非常的高昂了。
然而,名列全世界第22貴,日本東京/名古屋/神戶/橫濱很爭氣的奪下前十名的四個寶座,首爾也不堪示弱的拿下2011年全世界前20貴的城市(全世界喔!)
http://www.citymayors.com/features/cost_survey.html#Anchor-The-49575
三萬塊錢的日本團費都不能保證旅遊品質符合消費者的期待,不到兩萬塊的韓國旅遊套裝行程,要怎麼期待多大的滿意?
一張韓國的飛機票即使是最便宜的晚去早回的航班,也需要將近9000塊錢台幣。(這是個人行去韓國最便宜的行情)而機票價格是隨著航空公司自己的起飛降落時間還有不同時節的需求,隨時都有調整的狀況。
位在京畿道,距離首爾約一公里左右的車程,飯店一個晚上一個房間也要三千台幣左右。
松炭觀光飯店
http://en.songtanhotel.co.kr/product/product.php
9000機票+飯店預算兩人一房平均四晚每人6000=NTD15000
這還沒有包含五天的巴士(韓國一公升的油價平均是台灣的兩三倍喔!),司機的出差費,這五天的晚餐和午餐,參觀景點的門票,聘請當地導遊的薪水。
將近十萬塊團費的英國團,光是飛機票就超過三萬五千台幣,九天七夜,平均每晚約80~150英鎊的住宿,七天下來也要兩三萬塊台幣,九天的餐費,英國更昂貴的車資,等等,九萬多真的算是"高昂的團費"嗎?
那怎麼會有一萬六的韓國團費出來?
旅遊業者還不是得向航空公司掛保證,一年一定購買多少機位的合約才有辦法為每團當中的每一席機位爭取幾塊錢的利潤。一樣的狀況套用在其他成本條件上。
正所謂"開源節流",節流怎麼節都只有這幾十塊幾十塊錢幾百塊錢的空間,那麼,去拿可以"開源"呢?旅行團中大部分的指定購物景點,消費者的購買利潤一部分自然會回到這個團費來,讓這個團的成本補回到一定的狀態。
旅行團操作本來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結合了機票,住宿,景點,餐食,交通,導遊這幾個最主要元素的產品,旅遊業者依照業者的信用各自需要向航空公司,酒店,景點相關辦事處,餐廳,巴士公司,還有國外的旅遊業者討論,協議雙方都有利潤且"盡可能達到市場要求"的旅遊套裝產品。
這六個槓桿是支撐旅遊團費的主要元素,但是,隨時時局隨時的變動,這六個"小尖兵"有任何一個出現狀況,要不就是要快點找到其他的替代方案,要不就是協調"其他五位小尖兵"幫忙共度難關。
更特別的狀況,訂定每個旅遊產品的銷售價格又必須隨著"市場期待值"來制定。可是這個"市場期待值",其實是非常主觀而且涵蓋太多不同層面的問題。
業務量大,規模大的旅行團,或許遇到這種突發狀況,如果單一套裝團體確定虧損了,大不了這個季節還有其他旅行團套裝產品,評估如果有獲利空間可以彌補,這樣摸摸鼻子認虧就算了。
業務量小,規模小的旅行團,每一團出發的盈虧都直接是關於辦公室裡面的每一個員工裡面的銀行存款帳戶,每個員工都有自己的妻小要照顧,當然,每一分錢都不會放過。當然對於任何隨時都有可能的虧損,對於這些人來說也越來越小心翼翼,如果不確定自己操作的旅遊套裝的利潤可以達到一定的獲利空間,那麼,他們寧可幫其他大型批發型旅行社,擔任旅遊產品代銷售的工作,每個人頭賺取固定的利潤養活妻小。
回到消費者的角度好了,消費者習慣了"一口價"的消費模式,講好了的價錢就不要隨便給我改,合約簽下去了所有的成本變動是業者的事情,一律與我無關。這樣的心態可以理解,畢竟任何人買東西都不想吃虧。
可是,真正的"吃虧"在哪裡?業者還是消費者?
消費者可能會質疑:
"那幹嘛開那麼便宜來讓消費者上當啊?"
"行程那麼爛幹嘛開這樣的價格啊?"
我覺得,沒有所謂"好不好"的產品,只有"適不適合"的產品。如果知道一萬六的行程不適合自己,因為我習慣住高檔的,地點好的飯店,那麼,要不就是挑到有這樣的行程的旅行團,再不然,就是機票飯店訂好自己去韓國或英國自由行。不但有地點位於首爾的地鐵站房的精緻商務飯店,出門逛街吃飯非常方便,或者英國湖畔的十六世紀城堡酒店搭配有專屬的管家。
話說回來,消費者自己適合這樣的旅遊方式嗎?消費者自己對於出發之前的旅遊準備足夠嗎?消費者自己對於自己在國外的語言溝通能力足夠嗎?消費者自己的預算荷包足夠嗎?
如果都合適的情況之下,那麼,何必參加旅行團來受氣呢?
旅行不是本來就應該是要快快樂樂,開開心心,充滿期待的呢?
旅行社和旅行團一直都有存在的必要空間,畢竟台灣的市場規模已經足夠分層分眾到一定的狀態。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還有適合自己的旅遊方式,這樣才可以保證一趟充滿歡樂回憶的旅行啊!
唉!能說甚麼呢~永遠沒有辦法停息的羅生門。如果消費者願意多付一點,給業者多一點時間,多一點時間雙方做一些功課,多一點透明的空間,這樣不是很好嗎?(我又在天方夜譚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