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0日
Jay米當導遊~屏東市眷村光陰的故事
屬於屏東市光陰的故事
將軍之屋前的白玉蘭樹,見證時光流轉的故事與記憶
讓今天的眷村捻捻道來曾經鄉愁與光陰的故事
如果說屏東市有一本上個世紀時光的字典,那麼位於勝利新村的將軍之屋和族群音樂館就是這本字典的目錄。
步行在勝利街,視野特別的舒服,沒有過高的建築的壓迫感,這一區完整保留的日式建築還有整齊的街道,如果沒有仔細觀察,其實有點搞不清楚自己是在日本鄉下的哪條小路,還是印象中60年代軍教片裡面時常出現的片場。
轉彎,走進將軍的家,打開懷面的綠色紗窗就可以聽見從屋子裡面播放著懷舊的60年代老歌,換上拖鞋踏上日本民宅建築熟悉的木質地板,熱心的解說員帶領我們進入另一個空間,從歷史到建築,故事,就從這張日本時代的屏東市地圖開始為我們展開。
台灣最早的飛行場
解說志工大哥跟我們解釋,屏東市因特殊地理位置,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因建設以及理番考量,1919年在籌劃陸軍的航空警察班,隔年在屏東崇蘭興建落成,屏東飛行場成為台灣全台最早興建的飛行場。隨著日本政府對南進政策以及台灣重要戰略位置,1927年將原部屬在日本九州大刀洗的陸軍第八聯隊移註至屏東基地,1930年發生原住民與日軍衝突的霧社事件,第八聯隊也曾支援平定霧社事件。1935年成立「屏東陸軍航空支廠」,1937年隨著擴編為屏東第三飛行航空團,以及「第五野戰航空修理廠屏東分場」,提供當時航空兵器的零件修護與補給,為當時日本帝國圈航空隊的航空補給站。也因為當時日本陸軍航空部隊接二連三的進駐,在1935~ 1940年間,屏東市區的都市建設計畫都和當時的軍隊息息相關,主要軍官與職員宿舍的建設也在當時陸續完成。
播映室播放日本空軍軍歌的黑白影片,還有一些當時滿州國日軍收編的空軍老兵的訪談,一時片刻,很難把自己從時光的記憶中拉回到現在。
國民政府接收,日軍官舍融入眷村文化
當我還好奇的問為什麼這一代的眷村建築保留那麼的完整,而且,為什麼這整區都是日本式的建築呢?解說志工大哥繼續說著關於日本時代與國民政府來台的故事。隨著國民政府來台,日治時期生活方式的色彩轉變成大中華大江南北的民族融爐。大哥還帶著我們到附近街上走一走,整齊劃一棋盤式的規劃是日本民房的特色,房屋前後都留有寬闊的庭院空間種植花草,現在多轉成灰黑色的空心磚氣成的矮牆垣,多數建築屋頂仍保有完整黑瓦龍角屋頂造型的建築方式,高抬式的地板增加建築通風的效果,自然樸素但別具風格的外牆建築,百年老樹,幽靜巷弄間還可以感受到濃厚的光陰的痕跡。大哥還特別帶我走到一戶已無人居住的人家,透過牆垣邊往院子裡看,他告訴我,戰後物資缺乏,又因多數為空軍眷村,多數人家利用當時飛機修護殘留的飛機副油箱作為家庭水塔的特殊景觀,在這裡堪稱一絕。
超過五星級的將軍之屋
位於中山路與青島街路口的將軍之屋,2009年經過翻修整理之後,已經提供正式對外開放。外觀圍牆打掉保留象徵性的大門,門口百年的香蘭樹高聳樹蔭見證這個空間在歷史上曾經樹說過光彩的故事。解說員大哥強調,日治時期軍官離開之後,因為建築位於黃金地段,曾經入住這裡的主人都是大有來頭的高級軍官,曾為前陸軍官校校長宿舍,前國防部長湯曜明,抗日戰爭台兒莊戰役英勇急敗日軍兩師團的羅文浩將軍等等,都曾居住在這個空間。多少重要將軍住過這,要說這裡是全台最多星星的一棟建築物一點也不為過。
保留完整日本時代建築,黑色屋簷,洗石子的階梯,木製的室內走廊建築,屋內空間保留相當完整典藏關於這棟建築物的故事,當時空軍的各式飛機模型,見證功勛的大小勳章和證書為軍人的至高無上的榮譽事蹟,伴隨軍旅生涯的老舊軍服、皮箱、手動縫紉機、算盤等。透過定期對外開放,並且有專人解說導覽,今天將軍之家不在住著將軍,但是屬於這些榮耀透過空間的展出讓後人得以記得屬於這裡的光采與記憶。
族群音樂紀念館(孫立人將軍行館)
為了更完整的告訴我關於這裡的故事,大哥特地騎著機車引領我們到屏東市中山路與成功路口,一處綠草樹蔭與露天咖啡座,轉角處搭建一座舞台,陽光和微風灑在和洋式建築和伴隨的綠意之間,彷彿置身異國的浪漫氣氛,很難想像,這個充滿音樂陽光和咖啡香的地方,曾經歷過台灣不同時期的命運。
佔地面積超過1000坪,建築物超過100平,行館庭園內綠意盎然呈現出清幽的氣息。這棟建築的命運,1930年代因日本第八航空隊的擴編所規劃的當時官兵宿舍,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孫立人將軍因令被派駐鳳山訓練基地擔任陸軍訓練司令,並擇此為當時的官邸。1955年發生孫立人事件,孫立人行館則由國軍接收回做為空軍招待所。過去數十年間鮮少使用, 1997年國防部將招待所移交給屏東縣政府。屏東縣政府接收招待所之後隨即將之列為歷史建築,一方面投入資金重新裝修整建,保留原基本建築,另於後側興建新館,舊建築新風貌新機能,配合屏東縣多元族群文化特色,由屏東縣政府重新以保存多元音樂文化,從歷史到現代,藉以向世人推廣屏東縣獨特的在地文化。
林蔭下的咖啡香伴隨多元音樂的洗禮,嗅覺的,聽覺得,視覺的感官體驗,付與這個紀念館多一份不同層面的饗宴。
勝利新村改建
沿著勝利街許多保留完整的眷村建築,在官方的規劃之下,已經移居無人居住的眷村建築悄悄的換上新妝,庭院的花草重新整理的生意盎然,在最完整保存原始建築的情況之下,大門悄悄的對外張開,以咖啡館或者不同商店的方式歡迎更多人來共同參與屬於屏東眷村光陰的故事。傍晚時分的勝利新村人行步道上放慢腳步,不經意的一間眷村料理餐廳,一個不起眼轉角蘊藏淡淡的咖啡與茶香,瀰漫的街燈與安靜的步道幫這條街道點綴了新的風貌。
據說屏東正積極規劃屏東的新亮點,藉由維持當地歷史文化特色的風格設計,針對這些老舊眷村的社區營造做新的規劃,結合藝術市集,工藝與文創產品,個性咖啡館,當地美食與在地文化導覽活動,期待不久的將來,屬於屏東豐富多元的光陰的故事,將述說給每一位造訪屏東的遊人,留下延續的感動。
超過半世紀的眷村文化以生活方式,遠比料理和生活方式更多,慢慢改變周圍的日常習慣。跨越世紀前人先人開墾的足跡,遠比留下來的城牆建築或者古城們,早已烙印在每個人的傳統觀念與倫理道德當中。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